学术动态

外交学系“理解和践行‘软实力’的中国视角”讲座简报

    20141022日下午2点,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姜飞教授应我校科研处及外交学系的邀请莅临我院,为我院师生做了题为“软实力:中国文化视角”的学术讲座。

 

    美国哈佛教授约瑟夫·奈提出的“软实力”概念自1993年经由《复旦学报》介绍进中国迄今已整十年。这十年也是中国深度介入全球化的十年。在这一进程中,中国本土文明与工业文明在物质层面借鉴融合、中国文化与世界多元文化对话博弈。十年回看,中国对软实力话语的研究和践行,与元话语有何出入?在当下的国内外语境下,如何探索和创新中国软实力建设道路?

  以这样的问题开场,姜飞教授首先从跨文化传播的视角追溯了世界政治话语的历史变迁,分析了“文明-野蛮”与“文明-文化”的两套话语出现和使用的具体背景与条件。姜飞教授认为,文化和文明之间存在逻辑函数关系,其中文化是因变量,文明是自变量。文化主体在特定的时空环境下以一定的媒介作用于“文明”,加减相对惰性文明元素常数,来构造“文化”,并带来文化的变迁。中国、印度等文明古国创造、传播、贡献给世界的本土文明,是在全球化时代没有被彻底同化、彻底改变的相对惰性元素。世界文明演进的一般状态是可以实现文明进化的共赢,但是西方工业文明对东方国家文明演进历程的影响却呈倍数效应。在这一过程中,西方一些地区性的文化价值和意识被“文明化”,以人类普世文明的面目对东方本土农业文明进行更新和置换。从跨文化传播的角度来看,软实力的实质即是美国借助自工业革命和殖民时代以来西方文化通过工业文明的植入对发展中国家形成的文化优势,收取西方殖民主义和经济全球化的“红利”,以提升美国文化霸权,填补其基于军事和经济实力霸权相对下降的真空,寻求基于自愿基础上的权力行使,维系其影响力。

  因此,同十八世纪德国知识分子在德国经济崛起的基础上发起“狂飙突进”运动,激发德国人民族意识觉醒的历史相观照,姜飞教授指出,中国践行软实力需要将本土文明的常数在文化-文明函数关系中前移,作为应对、处理外来尤其是西方强势文明的根基和机制,通过其过滤与“整编”,将外来文明融入本土文明的生机中去。这是中国唤醒文化自觉、消除文化自卑、倡导文化对话、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也是重建因西方文明对中国本土文明的冲击、因为五四运动、文化大革命而丧失的文化主体性的过程;这是中国为世界文化体系做出的贡献,也为重构传统的国际权力结构和外延提供了某种可能。

  姜飞教授的讲座激发了同学们的积极思考。同学们针对软实力“红利”、中国文化传统的历史断裂与重建、中美软实力对比提出了若干问题。姜飞教授一一进行了解答,并同同学们展开了讨论。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外交学与外事管理系公共外交教研室供稿